九月九日忆,山东兄弟的诗中的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
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诗中的佳节指它是农历的九月九日。
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。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。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,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,因而时时怀乡思人,遇到佳节良辰,思念倍加。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,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,也在怀念自己。
诗意反复跳跃,含蓄深沉,既朴素自然,又曲折有致。其中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更是千古名句。
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,登高时佩带茱萸囊,据说可以避灾。茱萸,又名越椒,一种有香气的植物。三四两句,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,佩带茱萸,而自己独在异乡,不能参与,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,但会显得平直,缺乏新意与深情。
诗人遥想的却是:“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意思是说,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,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──自己不在内。
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,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;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,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。
这就曲折有致,出乎常情。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,正是它的深厚处、新警处。杜甫的《月夜》:“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”,和这两句异曲同工,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。
九月九日是纪念谁的节日
1、九月九日在中国传统中是重阳节,主要纪念登高避灾的古老习俗,相传东汉时期,桓景为躲避瘟疫,听从道士费长房建议,带家人登高、插茱萸、饮菊花酒,最终躲过劫难,后人效仿,逐渐形成节日。
2、重阳节的核心主题是敬老与感恩,1989年起,我国正式将重阳定为“老人节”,强调关爱老年人、传承孝道文化,这一天,许多家庭会带长辈出游、赠送礼物,社区也常组织义诊、文艺活动表达敬意。
3、节日习俗充满诗意与健康寓意。
登高望远:象征步步高升、驱除晦气;
佩戴茱萸:古人认为其可辟邪祛病;
饮菊花酒:寓意延年益寿,秋日养生。
4、不同地区对九月九日有特殊解读:
- 日本受中华文化影响,也将这天称为“菊节”,皇室会举办赏菊宴;
- 韩国则保留登高、吃菊花煎饼的习俗;
- 部分东南亚华人社区仍保留祭祖传统。
5、历史上九月九日还有其他纪念含义,例如朝鲜将9月9日定为“国庆日”,纪念1948年政权成立;某些宗教或地方文化中,这一天也可能与特定历史人物相关联,但影响力远不及重阳节。
有趣的是,唐代诗人王维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的名句,正是重阳节时所作,如今,这个古老节日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意,成为连接传统温情与现代文明的纽带。
相关问题解答
1、"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"里的佳节是啥节?
就是重阳节呀!古人把"九"看作阳数,九月九俩九叠一块儿就叫"重阳",这节日在唐朝可热闹了,王维写这诗时正漂泊在外,看到别人插茱萸、登高,想家想得不行——"遍插茱萸少一人"说的就是这场景!
2、九月九日到底是纪念谁的啊?
其实重阳节最早和祭祀、驱邪有关,倒不是特定纪念谁,不过民间有传说认为和东汉的桓景有关——说他听仙人指点,这天带乡亲登高喝菊花酒躲瘟疫,后来就成了习俗,但王维诗里纯粹是过节想兄弟,没提这茬儿~(搜了资料发现这传说最早出自南朝《续齐谐记》,真假难说)
3、王维为啥偏在重阳节想兄弟?
唐朝人过重阳可讲究了!要登高、佩茱萸囊、喝菊花酒,全家团聚,王维当时孤零零在长安,看着满大街热闹,想起以前和山东兄弟一起爬山插茱萸的日子,可不就破防了嘛!这节日对古人来说就像咱现在的中秋节,特容易引发"每逢佳节倍思亲"。
4、现在重阳节还和王维那时候一样吗?
变化挺大的!现代重阳节成了"老年节",更侧重敬老,登高、吃重阳糕这些习俗还有,但像茱萸这种植物好多人都没见过啦,倒是王维这句"每逢佳节倍思亲"成了万能金句,现在中秋春节朋友圈还老有人发呢!(搜资料时发现2012年国家直接把重阳节定成法定老年节了)
本文来自作者[梦容]投稿,不代表秀廷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kensbiz.com/ylzx/202504-154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秀廷号的签约作者“梦容”
本文概览:九月九日忆,山东兄弟的诗中的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诗中的佳节指它是农历的九月九日。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。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...
文章不错《九月九日忆,山东兄弟的诗中的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九月九日是纪念谁的节日》内容很有帮助